|
丽水咖啡培训-一杯咖啡
20年前来过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今天看起来像是永远凝固在那里的一座活着的雕塑城市;变化的只是每年每天都在变幻着的不同的人来人往和穿着各异的装束、操着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从世界各地蜂拥般地到来。几十年前在心里惦记或者说是愿望:“到了圣马可广场一定是要喝杯咖的”——这是上个世纪80年二、三年级的时候,瘦瘦的身材,亮亮黑黑的眼睛,永远都是翘起来刘海又跌落下垂的发式的外建史张似赞老师说的,我只是记了37年。 意式浓缩咖啡少而浓烈,似乎很不搭从地中海吹来夹杂着尼罗河与爱琴海温暖气息的风,苦涩变成了难忘再后便是永远甘醇的记忆。 四年大学大致是这么几个阶段:惊恐成为大学生:高中即将毕业、原先早就说好的去农村或者享受铁路子弟顶替制度并做好了心理与生理准备的我,恰逢77级的哥哥高分第一志愿考上了沈阳药学院,老妈说:看你的了!母亲每天给书包里塞个鸡蛋作为课间餐的动力,竟然敦促我成为了78级;其次,自豪:初步设计的茶轩还有几个被老师用红笔在右下角写上了“畄”的作业,挂到教师那个走廊上,每天路过都会目不转睛地有意待会。规划了黄帝陵的张缙学老师一次在评图时说:这张徒手草图就连线条都有空间感。这句话鼓舞、温暖我到了今天。如今徒手画设计不多了,空间感还真的日渐远去,很是怀念我亲爱的师长!第三阶段主要是与算计有关,有点头疼,不时有敷衍了事当作任务完成,说不上喜爱。尤其是大批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以及高考前那些年代的烙印,与眼下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还有那个英语,不知是我真有语言天赋还是网开一面,中学时学的俄语到了大学从头开始“ABC”竟然能通过英语的考试,神奇的天方夜谭。最后阶段就是还不知道这“建筑学”自己学到了什么,毕业去哪里、干什么?同学们似乎都已经胸有成竹,踌躇满志地写下分别祝词。而我常常坐在教学主楼背后的草坪上呆呆木木、静静悄悄地依然觉得还应该学到、得到些什么——入校与毕业几乎没有区别,包括时光的变迁。
1978年末,第一个设计与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拍照与冲洗也是自学成才。那个时代能有彩色照片还是蛮拽的 不久前和湘潭大学行将毕业的学生们座谈时谈到:入校和毕业就像我们要出门的时候,不要光坐在房间里想今天是带遮阳帽、遮阳伞出门,还是带着雨伞出门,今天是穿的厚一点还是穿薄一点,结果,想了半天都没出门。其实,外面下雨了又能怎样?有准备,我有雨伞可以打;没有准备,我躲一躲雨,等一等再出门。再不济,小雨我就冒着雨走一会儿,如果遇到事情比较着急,哪怕我在雨中跑着走,把浑身都淋湿,淋成落汤鸡,我也能到达目的地。不管怎么样,你行动了,你经历了。无论你是淋了雨还是等了一会儿,还是等不下雨走过去,你都经历了。其实1982年我毕业答辩的导师张宗尧老师对我也说过相似的话--我也是这么做的。学校一百年来更换过多次名字,可我还是习惯或者是顽固地拍着胸脯地说:西冶78级建筑学---真想再让老师改改图、表扬一下,尽管这把年纪了。 “误入建筑学”后一直把对建筑的理解当成矢志不移的目标,过程了一个个项目,但东庄的设计则是诠释了对建筑学的体悟与实践 环视与20年前几乎一样的圣马可广场,呆着不动也是一种永恒吗?文艺复兴后的城市开始宏大起来,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她没有童年也没有晚年更不曾历经沧桑,就在那里存在着也保持着最为诱惑的姿态、不知疲倦地停留在那里、注视着眼前,这种永恒的不变让人倍感岁月依旧青春。是世界前行落下了单行的威尼斯,还是原本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另一个威尼斯的诞生?抑或地球本来就是圆的,周而复始的本初就没有目标,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而又像是个任务,可标准却早已确立。水城的人都到陆地上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迎接着充满活力、乐此不疲的四方游客。六百年的不变算不算永恒?今天的建筑还在刮着来自欧洲大陆的香水甚至北非尼罗河的梭鱼腥味?还是把《从包豪斯到新建筑》翻译传播到中国的张老师说的好:来了,就要喝一杯咖啡。只是当代与曾经并继续积累着曾经的混合,那可能会是一杯拉花带泡的卡布奇诺。 皈依自然并成为一部分,已有的和行将有的产生出“空间的空间”,只有灵动起来的才是建筑真正的那个“度”,犹如这峦山和脚印的存在 中国快速生长的城市难以成为当代的威尼斯,每个人、每个集团都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心中的“罗马”,这个是说说、做做就可以得到的吗?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强调速度与变化并不怕失败,敢于把目标定在月球和火星上的年月,然后择与不择手段都用,不断失败并作为一种进步与学习,一切皆有可能。实在是难以分辨建筑学成就了建筑师还是建筑师还原了建筑学。大学更像是一个智慧与实践的炼炉,点燃与激发着每个具有独立意志和抱负的莘莘学子,一茬接着另一茬的收获,没有结束也没有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大学那四年是再教育的终极大考,后来无数个考试与备考组成了生活的全部,这还只是刚刚的开始。。。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了果实的累累。“我们必须流下热汗,才能重新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可是为什么要“遗产”而不是后来日子的积累创造呢。创新与传统总是一个不衰的话题,其实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世界的人都想改变别人,就是没有想改变自己。罗丹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一块石头雕刻的栩栩如生,我告诉他们,其实美早就在生命里了,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敲掉了。大学的时光多是在教导该如何去伪存真,忘了是谁说的这段话却记了好多年,久而久之融到血液里,不存在的存在,一种虚脱的状况来自于灵魂里爆发出奇想的土壤。我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宁静、质朴;却本来空白的东西行政楼东边的园子那儿幽幽生长的藤物,二号楼与学生会中间的空地晒满了阳光普照的被子,踏着梧桐叶的影子去上课、听着喳喳鸟儿的欢唱来朗朗读书、那丁香花儿似乎四季都在怒放、蝉鸣中边打盹边勤奋学习这功夫了得。空闲时翻过墙去便有烤的外脆内嫩陕西肉夹馍,吃罢左手边就是绿紫色相间的木偶剧场,剧散的时候人们哼着现在已经很少听到的秦腔“周仁回府”,抬头是漫天的星星,想到明天的考试不禁一怔。西安很中原,纯拙的东西太多,有的甚至显得粗野,但总好过流油、光滑。手法与技巧比较讲究情调,很浪漫,应会欣赏但不喜欢,更不会模仿再造。其实一切物体的质感都是光的质感,一切都在那里,给空间一个空间,只是一个尊重,林宣老师是不是这样说的,感受到的就是这些。我很想这么去做,喜欢尺度大的,去了新疆,就好了。 中世纪的罗马终于有了机械和畅想泛滥的日子 78级建筑学的集体精神气质是独立思考、反思精神、批判意识。没有标准答案、固定教材、应试考试。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读的书,所以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因而博览群书成了建筑学的基础教育自学成果。因为上学前那个时代的烙印,具有浓烈的伤痕和反思动力。一个被否定和另一个时代开始重生的开启。孤独,表面和里子都是极端的水瓶,随和与决绝交织着,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看法取决于神经搭配的位置和时机,不停地去阅读别人,却不会被人所阅读。纯粹的经验和阅读一样不可替代思考,学校让我明白建筑应该搭上信仰列车。 桥下流动的永远是对时光和变化的最好注解 毕业35年了,越是岁月积聚的多了越感到时间越来越充裕、自在,有时还会享受空白的日子。这不,坐在恨不得飞在怀里不肯走的鸽子群里、穿梭不息花花绿绿的人儿、渔人码头边上的画廊、远处驶来挂着形形色色彩旗的巨轮、听着黑管夹杂着小号的交响曲、、、又想起了大学的日子,老师和同学,什么时候能在一起聚齐了,最好是汇在新疆的南山东庄,喝咖啡,喝茶也行,自在些的当然是这里的的白酒。
刘谞2017年6月17日有感于“一杯咖啡”写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西边柱廊下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