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中一直有「一九定律」,即投资界10%的人赚走了90%的钱。投资机构中,达晨创投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在2016年投资年会颁布2015最佳投资机构TOP50,达晨创投名列榜首。
回想达晨17年,一共投资了400多家企业,约有70家公司成功在A股,创业板上市,可能是中国最多的投资机构之一。也有一部分企业后来也是发展平平,有个别企业失败。背后有一些规律,肖冰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读者少交一些学费,走得更快,更顺利一点。
以下为肖冰分享的精华观点:
①我们常说一个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作品,就像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高远,决定它能否流传千古一样,企业家创业时的初心就反映出他的思想高度。
②不要去追那些大的风口,风口起来的时候你去追已经来不及了。而是你要提前储备,预判未来大趋势,提前介入等着这个风口起来,可能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③其实做任何事情,做到最后,都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做投资做得好,最后其实也是一个哲学家。做企业做的最高境界估计也是一个哲学家。
④最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坚持一下,这是企业家精神。
⑤中国市场最好的节奏是这样:IPO上市前,专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哪怕做的不很大。上市之后再向横向的相关产业做拓展,这是最佳节奏。
⑥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红利期,这个时间不会特别长,要抓住最后的窗口期。
肖冰还分享了许多创业路上遇到的细节问题如何处理,比如如何提高学习能力?企业要倒闭了怎么办?如何把握节奏?小善从起步、成长和节奏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类,请自行选择阅读。
起步壹创业初心,「出卖」了你的思想
?我们常说一个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作品,就像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高远决定它能否流传千古一样,企业家创业时的初心就反映出他的思想高度。
马云创业第一天就定下了阿里巴巴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小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能提出这样的使命,马云的境界很高。
大家要反思一下,你创业的初心是什么,一定要目标远大,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这个企业才可以做大。硅谷那么小的土地上,层出不穷的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企业,他们创业都是想如何改变世界。所以企业家的理想和抱负一定要有,否则不行。
别什么是热门,就上去「乱搞」
?企业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特别是方向的选择。诺基亚什么都没做错,最后就完蛋了,因为他选择的方向最后被智能手机颠覆了。
最近我们有一个企业家也挺委屈,他们家的技术水平很高,另外一家公司一直比较弱,弱的那家选择了新能源汽车方向,他们则是什么热门都去搞一下,在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布局,做不大,长期不温不火。
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开始起来了,一直坚持在里面的公司,一下子利润就上去的很快,有一两个亿的利润,今年也排队了。他们很委屈,我这么努力能干,我技术比他强,他能做的我完全能做,为什么这个企业跑那么快。我说那就说明你方向选择错了,赶紧找一个未来的新方向大趋势,踏踏实实的铺下去。
不要去追那些大的风口,风口起来的时候你去追已经来不及了。而是你要提前储备,预判未来大趋势,提前介入等着这个风口起来,可能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要有理想,但别理想化
?虽然要有理想,但是不能理想化。我们不能24小时生活在理想状况,最终理想要付诸于执行,要落地,要接地气。
有的企业家整天谈的就是伟大的理想,但是具体怎么落地到每一个项目上,他没有办法,没有执行力。这样的企业,我觉得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到最后,不管你是什么企业,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数据上,必须靠数据驱动公司,我们最后看的是数据,看的是报表。如果没有落实到数据、行动、计划上,都是空谈。
成长贰跨不过「2000万」门槛,企业做大很难
?有了理想和抱负怎么实现?
有一个规律,中国的企业几百万到两三千万这个坎比较容易过,做到五千万、一两个亿这个阶段则非常难。很多企业包括达晨投资的企业上市之后,利润长期徘徊在两三千万的利润上不去,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个企业从几百万利润到两三千万的利润,靠特别牛的人,但是再往上走,就需要团队、需要系统、需要组织。他如果完成不了这个转型,这个企业就做不大。
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家,技术总监是他,营销总监也是他,生产总监也是他,他无所不能,特别勤奋,特别努力,但是这个企业肯定做不到更大的成绩,因为他没有团队,没有合伙人,就靠他一个人。我们的企业家首先要承认自己不是万能,要有一些优势互补的合伙人跟着你走。
多出去「喝咖啡」,吸取「养分」
?我跟一些企业家交流,感触特别深。他有像海绵一样的学习能力。聊完几次之后,他好象把我身上最精华几点吸过去了。
任正非鼓励他的高管多去喝咖啡,多去跟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喝咖啡。学习并不一定是书本学习,也不一定是课堂学习,大家平时有机会多和一些优秀人才交流,吸取他们的养分。为什么阿里巴巴的境界、布局,感觉上比同类的公司总是高那么一点。可能跟马云对传统文化、哲学的东西接触的多有关系。
我建议企业家多学一些文史哲的东西,多看历史,看哲学,还有心理学。其实做任何事情,做到最后,都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做投资做得好,最后其实也是一个哲学家。做企业做的最高境界估计也是一个哲学家。
要倒闭了?再坚持下!
?我早期做投资的时候,进入企业和项目特别深。现在很多市值几百亿的企业,都曾经出现过差一点要倒闭的情况。
有一个企业我印象特别深。下个月就发不出工资,供应商逼债,封银行帐号,家里的房子也卖了,补都补不上。那时我每天陪着他散步,做心理安慰。有人来买这个公司,估值三千万,你卖不卖?特别纠结,又想坚持,又不能对员工讲,跟投资人讲。
最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坚持一下,这是企业家精神。
这个企业没卖,坚持一下,柳暗花明,现在是一家几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我们的回报也非常高。这个过程特别的焦虑,要坚持最后那一下的精神特别可贵,在座这么多企业家,我相信在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也会碰到那样的情况。所以说能不能坚持住,这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特别核心的内容。
节奏叁做企业就像跳舞,弹钢琴
?节奏很重要,我觉得企业有时候有点像跳舞一样,弹钢琴一样。高手跳舞的时候像行云流水一样,不会跳的人就是踉踉跄跄,有的企业家做的很累很辛苦,老是踩不到点子上。
企业家不是每天搞技术,而是把握大的方向节奏。所以所谓的轻重缓急很重要,我们很多企业家要思考节奏的问题。很多企业家把最重要的东西忘记了,每天忙着日常审批,忙着很琐碎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搞错了,特别可惜。
中国市场最佳节奏:IPO以后再横向拓展
?中国市场最好的节奏是这样:IPO上市前,专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哪怕做的不很大。上市之后再向横向的相关产业做拓展,这是最佳节奏。
每个行业都是有规律和瓶颈的,很多上市公司也都是有天花板的。我觉得一定要在主业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最好是上市以后,再进行相关产业的拓展和布局。
再举阿里巴巴的例子,阿里巴巴原来就是B2B的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后来他做C2C,做淘宝,再做天猫,再做蚂蚁金服,未来是阿里云计算,每一个都是有联系,不是盲目多元化。同时是上一个业务足够安全,形成市场相对垄断的时候,他才拓展下个业务,这个节奏就对了。
我们要掌握辩证地看所谓的专注、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关系,你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是不同的选择。
抓住资本市场最后的窗口期
?我们看过很多企业以前对资本是特别抗拒的,现在要好一些。大城市好一些,二三线城市相对抗拒;沿海城市好一些,中西部相对抗拒。有的企业和资本结合相对比较随意,可能引入一些不太好的资本,也老打架,也不太好。所以怎么跟资本结合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很好的来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红利期,这个时间不会特别长,要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现在是最好的时候,发行特别快,IPO现在降的很快,只有500家。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在下滑,没有崩盘,维持一定的高估值。跟西方发达资本市场比,我们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还是很高,流动性还是不错。中国资本市场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小企业上市的市场。
我希望大家能够把具备基本条件的IPO公司,尽快的加入到孵化平台里面,希望未来中国市场更多的企业能去IPO。除了在新三板以外还能IPO,更多IPO上市,汇聚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
---END---
*本文来源网络,经善缘街0号整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善缘街0号立场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