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的温柔咖啡的温柔黎荔 交大附近各种有调性、有个性的咖啡馆林立,咖啡陪你、上岛咖啡、磁铁咖啡、雕刻时光、SPR COFFEE、Illy COFFEE,平时朋友来访聚会、学生课业研讨,经常都是泡在一家又一家咖啡馆里。在西安这座大城中,也去过千姿百态的各式咖啡馆。赤日炎炎时,隔着落地玻璃窗,室内冷气充足,白衣女孩将只有寥寥数人的咖啡馆,弹成了空寂无人的高山流水。冬雪飘飘时,在一线斜照的温暖阳光下,坐在舒适的靠椅上,喝着新冲的香浓咖啡,还有自由的绿色鹦鹉与花纹绚丽的地毯,不知不觉中消散了寒冬的静寂,用咖啡之匙丈量着生活的温度。 根据一般认识,咖啡也没有茶叶来得健康,茶是中国“国饮”,许多人平日出门都习惯随身带着泡好茶叶的瓶装茶以备解渴。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咖啡可能还只是城市生活的方式之一,还没有上升到必需品的地位,根据民众的传统习惯,咖啡在中国肯定是不敌茶艺的,咖啡虽然来势汹汹,根本动摇不了茶道的国本。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咖啡馆作为西学,茶馆作为中学,非要对立起来看待。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任何以民族标榜的文化都将行之不远。事实上,即使是咖啡文化,也是东西交融、不断拓展的产物。咖啡并非西方土生土长,18世纪以前,阿拉伯半岛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咖啡供应地。后来,咖啡这黑色的旋风才从阿拉伯蔓延开来,它快乐缥缈的香气在17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和宗教领域备受推崇。绅士们喜欢在咖啡馆谈政治、聊文学,上一口和下一口咖啡之间,把时间留给了语言。四百多年来,“在咖啡馆见面”成为欧洲人不变的社交方式,于是有了奥地利诗人彼得?艾腾贝格(Peter Altenberg)的那句名言:“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里;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咖啡作为饮料的一种选择,其实并没有和茶发生冲突。茶馆与咖啡馆的差别,才是真正的文化课题。咖啡馆提供的随意、自在,是有利公共交往的空间,如果茶馆能开得更具有类似公共空间的氛围,当然很好。中国茶馆过去也是这样的,现在不是了,其功能反过来由咖啡馆承担了。归根到底,这颗星球是人类生活的所在,它并非像有的政治或文化评论家所断言的那样,只在“圣战”(血腥的政治认同)与“麦当劳或星巴克扩张”(不流血的经济冲突)的双轨制中飘摇,因为在政治与经济之外,还有社会最真实的生活需求。 想去品尝著名的土耳其咖啡,到底是很浓很甜,还是又黑又苦啊?据说传统土耳其咖啡的准备、烹制,送上的过程以及烹饪的道具和器皿,都很讲究,每一项都是一种文化。 想去巴黎品尝一杯热拿铁咖啡,凝视杯中奶油押花了一朵银杏叶,空气中充满烘焙咖啡豆的焦香味。就像一个巴黎女郎一样,穿着笔挺的牛仔裤,薄薄的棉纱T恤,一头随意凌乱的卷发,靠在路边咖啡店的藤椅上喝咖啡,随时从裤袋里摸出一只卡蒂埃打火机来吸一口烟。
想去德国品尝一杯黑咖啡,灰墙巴洛克,阳光咖啡座,尖顶老教堂,耳边伴随着古典交响乐,桦木的味道干爽而沁香。燃灯长望,老木疏桐,桐下旧座,座间闲谈,举目四顾空气清澄透明,带着河水的蓝色和森林的气息。 想去漫无边际的北欧林海雪原中,进入某一间温暖的小木屋,屋里被各种复古实木家具包围,家具上摆满可爱的瓶瓶罐罐,屋子里飘着手磨咖啡的醇香,有一抹阳光从窗外射进来,金黄耀眼,更添宁静。 还有,怎么能够错过任性浪漫的意大利呢?在意大利进行的一项调查,主题是“你最喜欢的香味是什么?”排第一名是咖啡的香味。意大利满街都是咖啡馆,而且各个咖啡馆的生意都相当好!世界上与咖啡艺术牵绊最深的,大概还是意大利人吧!卡布季诺是意大利出身的咖啡,卡布季诺也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花式咖啡。发泡的牛奶形成的纯白色泡沫,使刺激性的咖啡变得更为柔和。白色牛奶泡沫之上,又撒下褐色的肉桂粉或巧克力粉,作为对深层咖啡的色彩和味道的提示。增加的不仅是味觉的层次,也是对生活感受层次的丰富暗示。喜欢卡布季诺的饮法,每次要将一层白色的泡沫轻轻吹拂开来,啜饮绵密温和的奶泡,如此细腻而微妙。喝到这样一杯温柔的咖啡,让人感到闺蜜一般的安慰。 涩涩苦苦的咖啡,甜腻的焦糖泡沫,融合在一起,衬着那淡淡的香气,和那似有似无的爵士乐声。有时候觉得咖啡就是人生的味道,苦中有甜。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人,可以在一大堆事务中为自己泡一杯香浓咖啡,然后有条不紊的将事情一一处理完。人只有从容一些,才可以让智慧挤入生活的缝隙,像玫瑰一样不慌不忙,优雅才可以从指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 从咖啡豆到咖啡 其中多少的辗转 多少的煎熬 无人明白 当你端起这一小杯时 请你细细的看她一眼 你所喝下的都是你不曾知道的 咖啡用一生的温柔 守口如瓶的心事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